记者从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悉,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吉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任务,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过去的一年,吉林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了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大多数表现在: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左右,自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30元,分别增长13%和17.7%。
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到568亿斤,创历史顶配水平。新增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设计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规划的十大工程29个项目中,已有19个项目真正开始启动实施。
工业主导地位继续提升。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年”活动,重点推进“四个百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全部工业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以及医药、电子五大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的70%左右。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出台了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政策,在市场准入、产业高质量发展、税费减免、财政扶持等八个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预计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增速居全国前列。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重点推进“千户企业成长工程”、创业孵化基地和产业聚集区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全省民营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000亿元,增长31.4%。
投资仍就保持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强劲拉动。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00亿元,增长40%。消费需求稳步增长。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3亿元,增长24.3%,是近年来的最高增幅,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逐步扩大。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32.5%;引进省外资金1200亿元,增长60%;进出口总额133.4亿美元,增长29.5%,其中,出口47.7亿美元,增长23.7%。
在新的一年里,吉林省结合承接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带来新变化,提出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保持全省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此,要着力抓好9项重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全年确保完成7000亿元以上投资任务。突出抓好项目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3000万元以上项目3400个,亿元以上项目900个,20亿元以上项目50个,50亿元以上项目20个。
二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落实和完善扶持房地产发展、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措施,培育和促进旅游、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等热点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三是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组织实施好基础设施八大工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包括加快吉林至图们快速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主干电网和华能九台电厂、中电投白城电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华能长春第四热电厂、白城风电等项目。
四是强化工业提速增效,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的利用好国家实施九大产业振兴计划的政策契机,多谋划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构建结构协调、产业链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设计,全面开工十大工程29个项目。粮食产量正常年景要达到550亿斤。加快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仓储物流、烘干设施及粮食战略装车点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畜牧业发展攻坚战。加快发展林业和水产经济。
六是着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立足全省在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组织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七是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腾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地推进现代物流、信息、金融、旅游、文化创意和农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发展,使服务业与GDP同步增长。
八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抓好100户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工作,实施100个节能改造项目,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工业公司四大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推进《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009-2010年)实施计划》。充分的发挥生态比较优势,逐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吉林。全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解决的问题,重点办好居住、就业、社保以及农村卫生、教育、饮水、文化和扶贫等8件民生实事。